2023.10.29 — 2024.02.25

相去几何

阿那亚艺术中心荣幸呈现群展“相去几何”(How Far, How Close),展出来自15组艺术家的近50件作品,其中6位艺术家将呈现由此次展览委任创作的新作。“相去几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论述,它传达出一种抽象的或模糊的距离感——既是在物理意义上,也是在隐喻意义上——涉及到与之“多少”、“到何种程度”或“何以”等问题。这一概念回应了展览的英文标题“How Far, How Close”(多远,多近),描述了一种在进退之间徘徊的状态——看似相去甚远,实则相差无几。

展览介绍

在这个各种力量彼此纷争、混杂和碎片化的时代,物理和心理经验的两极分化似乎印证了当下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将历史与当下、此地与彼岸、主体与他者转化为共同的主体性经验;主体如何在脆弱的生存现实中弥合差异和跨越藩篱,这些问题构成了展览“相去几何”的主题。此次展览试图将距离感与流离的情绪具体化,引领我们探索关于身份、归属、距离中的抽象性之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对地理边界提出了质疑,唤起了复杂的情感反应,它们不仅与流动经验中的自我确认相关,还关乎到我们如何在社会的多元化议程中寻找方向。

梁志和+黃志恒、曺柱泫(Juhyun Cho)、帕姆·维拉达(Pam Virada)和蒋志的作品以诗意化的叙事揭示了亲密与疏离如何共存,对离散文化——不再局限于国家版图和想象的边界,而是作为一种悬置于不确定性中的模糊状态而存在——提出了质疑;而潘逸舟、雅浸·金朝恩(Joeun Kim Aatchim)和李宇城(Woosung Lee)的创作描绘了多层身份与家庭、社群和更广泛的社会归属感如何交织在一起,从而挑战了固有的身份政治,展现了其中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张力。

贯穿整个展览空间, 唐潮、王拓、张奕满(Heman Chong)和瑞秋·尹(Rachel Youn)的作品表达了日常生活中的复杂性,在强调了个体性和隐私的同时,也抵抗着结构性限制与泛化。这些作品促使我们更加细致地理解感性,同时探索了亲密及其在不同尺度下产生的影响。最后,铁木尔·斯琴(Timur Si-Qin)和曹舒怡的作品以自然为隐喻,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挑战了传统关系;而朱荧荧和普拉·皮亚斯塔普恩(Prae Pupityastaporn)的绘画关注着对记忆的追踪和回溯,重新指认了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拒绝被线性叙事所简化,并否定固定坐标的前提下,此次展览试图在复杂的结构和对立中重建共识。

此次展览由客座策展人陈立和朴美珠(Mijoo Park)共同策划,由阿那亚艺术中心策展助理高良娇协助组织。展览将于 2023年10月29日起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2024年2月25日。

此次展览由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和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支持。

现场图

No items found.

现场图

丁乙

三面旗帜

2023

旗帜、鼓风机

尺寸可变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陈若璠

关于54株植物的情绪存档

2023

不锈钢、LED、视频

400 × 400 × 400 cm

55:92 min.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汤姆·弗里德曼

2017

不锈钢

150.5 × 118.1 × 107.3 cm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艺术家、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伦敦)

和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梁慧圭

非对称透镜上的候鸟- Duiitt Duiitt容器(灰背赤腹鸫)

2020

皂石、3D打印树脂

158 × 89 × 147 cm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艺术家、桑塔画廊(巴黎)

和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理查德·朗

四向

2014

康沃尔郡的德拉博尔岩板

490 × 498 × 58 cm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理查德·朗

图片致谢里森画廊和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查尔斯·雷

校园戏剧

2014
玻璃钢着色
193 × 58 × 39 cm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 查尔斯·雷

图片致谢Matthew Marks画廊和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大卫·金科·伊

华盛顿棕

2017

不锈钢

520 × 100 × 100 cm 每件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艺术家、国王画廊(柏林/首尔)

和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普林茨·古拉姆

石面(金山岭)

2023

石头

尺寸可变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梁硕

小家

2023

马赛克瓷砖

尺寸可变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自拍肖像

1981

明胶卤化银冲印

58.5 × 61 × 3.2 cm (含框)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基金会

经许可使用图片由Thaddaeus Ropac画廊(伦敦·巴黎·萨尔茨堡·首尔)惠允

薇薇安·苏特

无题

未标明日期

帆布上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

和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克里斯汀·孙·金

外语里的终生游客

2023

不锈钢,彩色喷绘

225 × 150 cm × 7 件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阿琳娜·查伊德洛夫

凤凰

2023

不锈钢、电缆保护管

512 × 300 × 100 cm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制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希尔维·夫拉里

大蘑菇

2008

玻璃钢、金属车漆

260 × 250 × 250 cm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艺术家、阿尔敏·莱希画廊

和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伊莎贝尔·科纳罗

无题(柱#2 & 柱#3)

2014

金属结构、黑色树脂翻模

66 × 274 × 66 cm 每件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托尼·克拉格

准确形象

2011

卡拉拉大理石

206 × 83 × 91 cm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娜布其

我们

2023

3D打印树脂、漆

235 × 146 × 75 cm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王一一

红果

2023

山楂、铝线

尺寸可变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在野照物所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卡婷卡·柏克

寄生喷泉

2019
铜、透明PVC管、水泵
鱼: 85 cm
柱: 300 × 30 cm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展览现场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苏畅

双向混合

2023

石膏、铝酸盐、麻等混合材料

尺寸可变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陈萧伊

风景

2023

UV印刷、金属铝板

尺寸可变

由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媒体报道

关于

艺术家

曹舒怡

曹舒怡是一位驻纽约的艺术家,她的创作实践体现材料、物质与知识的炼金术,通过思辨考古与生态科幻,探索科学、技术文化与宇宙学之间相互渗透的多元关系。近期展览包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个展“软流”,Para Site双人展“嬑形陌客”,群展包括阿那亚艺术中心,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今日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长征空间,新时线媒体艺术空间,加拿大班夫艺术中心,纽约艺术基金会、A.I.R. 第 13 届双年展、MASS MoCA,纽约前波画廊等。她曾获王式廓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暨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奖,新学院Tishman环境与设计中心研究奖金,马萨诸塞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家奖金。她是普瑞特艺术学院的访问助理教授,帕森斯设计学院讲师,新美术馆NEW INC项目成员。她在复旦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13)及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16),在帕森斯设计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2018)。

曺柱泫

曺柱泫1992年生于首尔,现生活、工作于首尔。她对于现实结构中不易揭示的规则和条件感兴趣。她的创作实践通过多种媒介探索对不可见事物进行揭示的对象。她于弘益大学获得了绘画专业学士学位。她的个展曾在首尔Insa艺术空间(2022)和首尔Weekend(2020)举办。她参与的群展和项目曾在首尔Hapjungjigu(2022)、首尔Uooyoung空间(2022)、首尔alterside(2023)、Hall1(2022)、首尔The Reference(2022)等地举办。她出版了《黑色与黑暗》(2020),并获得了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艺术与技术研究与发展奖(2022)、首尔艺术文化基金会的展览资助(2020)。

张奕满

张奕满的作品介于图像、行为表演、装置、情境以及写作等多种形式的中间地带。他的实践可以被解读为对基础设施作为政治日常媒介的想象、诘问,有时也是干预。他的个展曾在STPI画廊、鹿特丹新研究院、韦斯堡博物馆、迪拜贾米尔艺术中心、纽约瑞士学院、纽约Art in General空间、首尔Art Sonje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南伦敦画廊、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等地举办。他与勒内·斯塔尔(Renée Staal)共同创立并管理《未读之书图书馆》(The Library of Unread Books),收集捐赠者未曾阅读过的书籍。

潘逸舟

1987年出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日本东京。潘逸舟运用影像、装置、摄影和表演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审视集体和个人所铭刻的身份和差异的主观本质。他的大部分作品来自于他的个人经历,从童年移居日本到如今在东京的生活。他利用物品、个人身体与他者身体,暗指我们的目光和日常行为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他的作品运用诗意的视觉语言,时常带有幽默感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来与这些力量进行交涉。潘逸舟曾多次参加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举办的展览和驻留活动。他于2020年获得日产艺术奖大奖。

蒋志

蒋志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蒋志为中国当今最多样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包括摄影、绘画、录像及装置;小说和诗作亦是他开始艺术创作以来的重要媒介。他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并著力于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和个人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

蒋志曾于深圳OCAT美术馆(2016)和广东时代美术馆(2012)举办个人回顾展。他曾参与多个国际机构展览和年展,包括美国古根汉美术馆的“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第四届广州三年展(2012)、北京今日美术馆的 “首届今日文献展”(2007),美国国际摄影中心,和亚洲协会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2004)、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紧急地带”(2003)和第四届光州双年展的“暂停”(2002)。蒋志曾获颁的奖项包括200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提名奖(CCAA),2010年的改造历史(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学术大奖,以及2012年的瑞信‧今日艺术奖。

雅浸·金朝恩

画家和多媒体艺术家雅浸·金朝恩(Joeun Kim Aatchim)出生于韩国,现居纽约,获得纽约大学艺术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她近期于纽约François Ghebaly画廊(2022年);洛杉矶 Make Room画廊(2022年、2020年);纽约东汉普顿哈珀(Harper's)画廊(2021年)和纽约 Vacation画廊(2019年)举办个展。最近的群展包括:纽约东汉普顿哈珀(Harper's)画廊(2023年、2022年)、纽约François Ghebaly画廊(2022年)、洛杉矶 Make Room画廊(2021年)和纽约绘画中心(2019年)。雅浸曾分别获得三角艺术协会(2021年)、当代艺术基金会(2019年)、纽约绘画中心(2018-2020年)和缅因州斯科希根绘画与雕塑学院(2017年)的奖学金。

李宇城

李宇城1983 年出生于首尔,现生活和工作于首尔。在他的作品中,他捕捉当今社会的肖像,并从关注普通事件开始。他在弘益大学获得绘画学士学位,在韩国国立艺术大学获得美术硕士学位。近期个展包括:首尔 Hakgojae画廊(2023、2017)、首尔Doosan画廊(2021)、首尔 Amado艺术空间/实验室(2017)、首尔Art Space Pool(2015)。近期的群展和项目包括:DMZ 展览“Checkpoint”(涟川坡州,2023 ;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2022)、GIAF江陵国际艺术节(2023)、蔚山美术馆(2023)、釜山当代艺术博物馆(2022)、安山京畿道美术馆(2021)、 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和动力”,山东美术馆,济南(2020)、Arko艺术中心(2020)、一民美术馆(2019)、高雄市立美术馆(2019)和光州双年展(2018)等。

梁志和 + 黄志恒

梁志和

梁志和(1968年生于香港)透过摄影、文字、现成物、行为及装置,融合历史资料搜集及概念化的探究,驱使我们对记忆、权力体系和历史矛盾产生怀疑。他还收保和拼合现成旧物、档案资料和影像,从而将微不足道的日常事件与政治事件并列和对照。他的研究式创作时常关注历史编纂学中的裂隙与暧昧性。对梁氏来说,历史总是有权力的掌握者所书写的。他近期的研究和创作以香港殖民历史及后殖民现实为重点。

2001年,梁志和与他的长期拍档黄志恒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此为香港馆于威尼斯双年展的首次呈现。梁志和于2015年在中国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回顾展“请按钮……胆前顾后—梁志和个展”。他的作品曾于多间主要国际博物馆及机构展出,包括德国杜塞尔多夫NRW Forum(2015)、美国纽约国际工作室及策展计划(ISCP)(2013)、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10)、巴西圣保罗影像声音博物馆(2008)、及美国皇后区艺术博物馆(2000)。他亦曾参与其他年展包括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17)、以及英国曼彻斯特亚洲艺术三年展(2014)、马拉喀什双年展(2012)、上海双年展(2020)、广州三年展(2008)。

此外,梁氏亦于1996年参与创立了香港存在时间最长的独立艺术机构Para Site。他现于香港居住和工作。

黄志恒

黄志恒于1968年生于香港,199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并于1997年获得香港大学园境建筑硕士学位,是ParaSite创办成员。黄曾参加美国纽约MoMA PS1当代艺术中心及布朗士美术馆、瑞士瓦莱州立艺术学院等艺术家驻场计划,近年展出包括艺术门画廊展览(2013)及油街艺术中心的委约装置计划(2013)。黄亦为执业园境设计师,现为Para Site艺术空间董事及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高级讲师。

普拉·皮亚斯塔普恩

普拉·皮亚斯塔普恩1981 年出生于曼谷,现生活和工作于泰国曼谷。她于2015年获得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美术硕士学位,2007 年获得德国美因河畔奥芬巴赫艺术学院美术硕士学位。她曾在曼谷 Nova Contemporary画廊、曼谷BUG画廊、帕德博恩Maerzhase画廊和威利希Schloss Neersen画廊举办个展。曾参与参伦敦 Workplace、曼谷国家美术馆、曼谷Nova Contemporary画廊和雅加达ROH Projects的群展。皮亚斯塔普恩的作品被曼谷文化部永久收藏。

铁木尔·斯琴

铁木尔·斯琴(出生于1984年,柏林)关注于文化演进、动态认知及当代哲学,并将其串联创作出新类型的环境艺术。通过综合媒介、3D打印的雕塑装置、灯箱、互联网、文本及虚拟现实,斯琴的作品常常挑战了西方意识中关于有机与合成、自然与文明,人类与非人类等二元论的既定认知。

斯琴长期推进的项目是关于面对气候变化、全球流行病和生物多样性崩溃等派生出的新世俗信仰,称为“新和平”。通过“新和平”中的各类型创作聚合,衍生出一个超广域、具有符号性质的生态系统品牌。斯琴借鉴了宗教人类学、市场心理学和新唯物主义哲学,把灵性视为能够植入深层行为和政治干预的文化芯片。“新和平”面对的是我们与非人之间的观念和精神关系,是一个必须再次进行协商的新协定。

“新和平”是一件艺术作品,一座圣殿,一个品牌,也是一台模因机器。斯琴出生于柏林,拥有德国与中国蒙古族血统的艺术家。他成长于柏林、北京和美国西南部,目前常驻纽约。近期重要个展和个人项目包括:Ecotone Dawn,Kunsthalle Winterthur,温特图尔,瑞士(2023);Natural Origin,Société,柏林,德国(2023);Take Me, I Love You, Von Ammon Co.,华盛顿,美国 (2020);东、南、西、北,魔金石空间,北京,中国(2018);新协定运动:第三部分,Spazio Maiocchi,米兰,意大利(2018);新协定运动:第二部分,Spazio Maiocchi,米兰,意大利(2018);新协定运动:第一部分,Société,柏林,德国(2018);生物基因岩,魔金石空间,北京,中国(2015),等。重要群展包括:混乱:平静,第三届曼谷艺术双年展,曼谷,泰国(2022);摸着石头过河——首届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迪里耶,沙特阿拉伯(2021);第二届里加当代艺术双年展,里加,拉脱维亚(2020);敢当:当代神石注疏,UCCA沙丘,北戴河(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来自山与海的异人,台湾(2019);第五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永生,叶卡捷琳堡,俄罗斯(2019);第九届柏林双年展,柏林,德国(2016)等。

唐潮

1990年出生于湖南,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作品曾展出于时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国际影像艺术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现代汽车文化中心、OCAT上海馆、油罐艺术中心、 UCCA Edge、江苏德基美术馆、三影堂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

唐潮的工作本质像在实践写作中一种深思之轻的建议,比如把剧本提炼成一句话:“身处现代岛屿的困境,一个自我放逐的乐园。”到最近:“几种心旷神怡的点状覆盖一连串孱弱的呼声。”你可以集中在这句话的语气、节奏,换成摄像机的话,就是聚焦在晃动、光线还有景别。话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轻声细语、结巴,或颠三倒四。当然他偶尔也用图片、行为、装置或戏剧来说出,甚至是键盘上敲击几个字母。唐潮擅长在特定的地方摁下空格,连续摁住几秒也可以。他总是试图在每段平铺直叙的空白处释放一些言外之意。

帕姆·维拉达

帕姆·维拉达1993年出生于曼谷,现生活和工作于曼谷和阿姆斯特丹两地。她的作品探索电影和时间之间的交叉点,以此来驾驭家庭领域中的幽灵力量和私密故事。通过混合媒介装置和动态影像,维拉达重新配置了现有的语境和叙事,在空间安排、物品、文本和扩展的电影中探究无常和亲密不安的主题。她持续进行社会政治和微观叙事研究,调查各种个人和集体记忆。

她的作品曾在Liste巴塞尔艺术博览会、Nova Contemporary画廊(曼谷)、Eye电影博物馆(阿姆斯特丹)、伯贝克动态影像学院(伦敦)、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东京摄影艺术博物馆、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和Meno Avilys(维尔纽斯)等地展出和放映。

王拓

在王拓(1984年生于中国长春)的创作中,中国现代史、文化档案、小说及神话相互交织,形成虚构叙事。一如虚构写作,他在历史文本及档案记录中上演一幕幕介入性表演,模糊时间与空间、真实与想象的边界。王拓的创作横跨影像、表演与绘画,构建多维的事件谱系。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可见或不可见的线索,揭示着社会背后的历史及文化力量。王拓在作品中回应中国独特的「幽灵学」,提出以「泛萨满化」召唤中国二十世纪被压抑及忽视的记忆。他的创作时常以不安且戏剧性的手法探究历史,揭示集体无意识及历史创伤。王拓的近期创作批判当代审查机制,以及其中艺术家与执法者的紧张角力。

王拓近年在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Present Company,纽约;Salt Project,北京;泰康空间,北京举办了个展,并参加了在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尤莉娅·施托含克收藏,杜塞尔多夫;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巴登巴登;皇后美术馆,纽约;Zarya 当代艺术中心,符拉迪沃斯托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OCAT,上海/深圳;昊美术馆,上海;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等机构举办的群展。王拓曾为纽约皇后美术馆2015至2017年度驻馆艺术家,并于2018年获授“三影堂摄影奖”,同年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杰出艺术探索奖”和“玲珑塔”短片奖,2019年获授青年当代艺术乌镇奖,2020年获授旧金山卡蒂斯特支持的研究驻地。

瑞秋·尹

瑞秋·尹1994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阿宾顿,现生活和工作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尹的创作涉及雕塑和装置艺术,通过线上二手购物来寻找包含渴望与失败历史的材料。尹将电动按摩器从郊区的废墟中“解救”,并且将人造植物固定在按摩器上,以创造出笨拙但色情且荒诞的动感雕塑。艺术家的作品受到其移民父亲追求美国梦的影响,既有渴望真实的复制品,也有模拟关爱和亲密关系的故障物品。

个展包括:“Sargent's Daughters”(纽约州纽约市)、“Soy Capitán”(德国柏林)和当代艺术博物馆(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尹的作品曾在桑德雷托·瑞·瑞宝迪戈基金会(意大利都灵)、Belenius画廊(瑞典斯德哥尔摩)、当代艺术中心(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国立现代及当代艺术美术馆(意大利罗马)和 Night画廊(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举办的群展中展出。尹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山姆福克斯设计与视觉艺术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目前是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候选人。

朱荧荧

1989年生于西安,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她的创作媒介主要包含绘画、摄影和影像。在绘画作品中,集中探讨了图像在具象与抽象、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相互转换的微妙关系,通过在现实与意识中不断徘徊往复,所画的对象便成为了操控情感意识与调动感官记忆的载体,形成半自主意识流的图像表达方式。在摄影和影像项目中,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对废弃影像进行回收和提取,持续探索图像构成的各种叙事方式,个人和集体记忆之于摄影媒介的承载方式。

策展人

陈立

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现生活并工作在中国北京。他曾于魔金石空间担任研究主管,并在中国香港与内地从事独立策展。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地缘政治、表演性及流动影像,探索身份与主体的复杂性,及其如何超越地理的界限。陈立曾策划“琢面”(画廊周北京公共单元,北京,2023)、“比赛继续、舞台留下”(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9)、“今天应该很高兴”(泰康空间,北京,2019)、“世变”(Para Site,香港,2016)、“他/她从海上来”(OCAT,深圳,2016)等展览。陈立参与了多个国际驻留项目:2016年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者驻留;2019年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国际研究者项目驻留;2019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纽约策展驻留奖助金。

朴美珠

朴美珠(Mijoo Park),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现工作生活于韩国首尔。她在韩国组织了话语平台“Bul-teok”和Meddle Melody策展夏令营,并在2014至2021年管理艺术家自办学校RAT school of ART。她的策展实践主要关注并调查机构模式以及不同机构对可持续艺术实践的作用。她近期的策展实践包括:“Desengaño”(马德里文化会所,2023)、“非暗即黑”(Weekend,首尔,2020)、安养公共艺术计划(助理策展人,APAP6,韩国安养,2019)、“无所不在”(ONE AND J. +1,首尔,2018)、“Wishy-washy Bodies”(A中心,温哥华,2017)、“传统的频率”(副策展人,广东时代美术馆,仁川艺术平台,旧金山卡蒂斯特,2020-2021)、“祖母”(Post Territory Ujeongguk,首尔,2022)。她曾参加第七届光州双年展国际策展人课程(2016)、萨尔茨堡夏季学院(2017,奥地利)、ARKO策展人创意学院(2017)和山区艺术学院(2019,洛杉矶)以及马德里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会的青年策展人驻留计划(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