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艺术中心与贝浩登欣然宣布携手举办春季群展“目之所及”,展览 于 3 月 6 日面对公众开放,展至 5 月 16 日。苏菲·卡尔(Sophie Calle), 延斯·梵歌(Jens Fänge),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莱斯利·休伊特 (Leslie Hewitt),加藤泉(Izumi Kato),尚 - 米歇尔·欧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与泽维尔·维扬(Xavier Veilhan)将在展览中呈现其代表性作品。
阿那亚艺术中心与贝浩登联合呈现
阿那亚艺术中心与贝浩登欣然宣布携手举办春季群展“目之所及”,展览 于 3 月 6 日面对公众开放,展至 5 月 16 日。苏菲·卡尔(Sophie Calle), 延斯·梵歌(Jens Fänge),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莱斯利·休伊特 (Leslie Hewitt),加藤泉(Izumi Kato),尚 - 米歇尔·欧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与泽维尔·维扬(Xavier Veilhan)将在展览中呈现其代表性作品。 集结于此的 7 位艺术家因各自长期发展的艺术实践而在全球范围内备受 认可,展览试图透过他们基于不同媒介与文化语境的创作,将艺术的生命 力再次引入观众的视野,借以重新“观看”被打断的现实世界。
观看是认识艺术最直接的途径。在艺术的世界中,观众与作品共同处于 核心的地位。艺术以最为简单有效的“观看”启发人类,这就是艺术使 人类感到惊讶的原因。美国作家与诗人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1932-2009)正是怀抱着观看的好奇心,展开了对于艺术的书写,并留下 了三部艺术文论《Just Looking》《Still Looking》与《Always Looking》。
约翰·厄普代克没有太多时间用以研究艺术理论或术语,但他相信自己的 眼睛所提供的信息:“观看”存在于眼前的事物,有时也能捕捉到那些并 不存在于眼前的东西。这使得艺术成为“观看”永恒的对象。
呈现于此次展览中的艺术创作囊括了绘画、雕塑、摄影与装置等多种媒介, 它们具有迥异不同的特质,构成视觉的呼应和信息的交织,这激发了“观 看”的可能性:尚 - 米歇尔·欧托尼耶与泽维尔·维扬以场域特定的雕塑 与装置创作著称,此次带来了一系列标志性作品;而莱斯利·休伊特则通 过摄影铺陈出记忆的变奏,黑影相片、数字显色照片与极简雕塑勾连着 艺术家的个体身份认同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语境下的集体历史;洛朗·格 拉索作为长期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当代艺术家,将于展览中呈现其影像作 品电影《OttO》,作品中,艺术家延续其对无形之物的表现,以科学乌托邦、 理论和神话为基础,推进他对美学、虚构、诗意之变体的研究;加藤泉标 志性的织物作品也将占据展厅一隅,赋予空间神秘的灵光。此外,展览 还专设展厅集合苏菲·卡尔,延斯·梵歌基于“肖像”主题的创作,以种种 无声无息的凝视回应我们自外部投去的“观看”。
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与展览空间在物理层面上的互动,为“观看”提供了更 加丰富的角度,也让我们的“观看”更为真实可靠。2020 年,处于社交隔 离中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依赖技术构造的数据世界,正如美国视 觉文化研究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所预言的那样,此时 此刻,“世界的景象都是通过屏幕获得的,而不是直接观看的结果”。此次 展览邀请观众造访的将是一个与屏幕无关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中的艺术 无法被修改,连同它们所包含的那些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精神性的、 美学的或日常的观点。“Just looking, Still looking, Always looking”或许可 以被视为一句借自约翰·厄普代克的箴言,它提醒着我们不要丢失“观看” 的品质,唯有眼睛所见的最为真实。
策展人:许思雨
苏菲·卡尔 SOPHIE CALLE
苏菲·卡尔1953 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目前生活工作于法国马拉科夫。苏菲·卡尔的作品广泛展出于世界各地美术馆。2003 年卡尔分别于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爱尔兰都柏林现代艺术博物馆、路德维希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回顾展。2007 年,卡尔代表法国参加第52 届威尼斯双年展,带来展览《照顾好你自己》,并巡回展出于世界各个美术馆。展览“Rachel, Monique”分别于都灵Castello di Rivoli 当代美术馆、纽约Episcopal Church of the Heavenly Rest、亚维侬节及巴黎东京宫展出。苏菲·卡尔卡尔获颁哈苏摄影奖(2010)及ICP Infinity 摄影奖(2017)。
延斯·梵歌 JENS FÄNGE
1965 年出生于瑞典歌德堡,现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居住及生活。梵歌的作品已多次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展出,包括奥斯陆的挪威国家美术馆、哥德堡美术馆及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画作也在国际展览中屡次亮相,如美国图森当代艺术博物馆。众多公共及私人收藏机构皆有他的作品,包括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MAGASIN III 当代美术馆与基金会、哥德堡美术馆、斯德哥尔摩H&M 总部大楼的永久装置、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梵歌还在2014 年和2015 年分别为当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绘制了作品。
洛朗·格拉索 LAURENT GRASSO
1972 年出生于法国米路斯,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法国巴黎与美国纽约。他的作品跨越多种媒介,探索着不同的尺度与时间性。他曾质疑博物馆结构(PARAMUSEUM,费施宫,阿雅克修中央美术博物馆),艺术史以及诸多自然和文化议题(The Black Box,华盛顿赫施霍恩博物馆与雕塑花园;Uraniborg, 法国巴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以及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Soleil Noir,东京爱马仕基金会;OttO,悉尼双年展)。与此同时,他也对科学与技术议题兴趣浓厚(Gakona,巴黎东京宫,)。洛朗·格拉索在 2008 年被授予马塞尔·杜尚奖,并在 2004 至2005 年度参与罗马美第奇別墅驻地计划。洛朗·格拉索曾多次受邀在公共空间中实施装置项目,如《太阳风》(2016)被永久安置在巴黎第13 区郊外“仓筒” 的外立面上。
莱斯利·休伊特 LESLIE HEWITT
1977 年出生于纽约,目前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其艺术创作形式涉及摄影、雕塑、装置及电影作品,强调时间流动的概念。莱斯利·休伊特曾就读于库伯联盟学院(学士学位)和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莱斯利·休伊特曾在世界各地多家美术馆及机构举办个展,包括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长岛雕塑中心;多伦多发电厂当代艺术画廊;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圣路易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得梅因艺术中心;休斯敦梅尼尔收藏博物馆;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莱斯利·休伊特的作品被许多公共机构收藏, 包括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哈莱姆画室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
加藤泉 IZUMI KATO
1969 年出生于日本岛根县,1992 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系,现在东京和香港生活工作。自2000 年代起,加藤泉藉其不断创新的作品在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展览中赢得了广泛关注。2007 年,他受邀参加了由罗伯特·斯托尔策展的第52 届威尼斯双年展。
尚- 米歇尔·欧托尼耶 JEAN-MICHEL OTHONIEL
1964 年生于法国圣艾蒂安,现于法国巴黎生活工作。欧托尼耶1988 年毕业于法国塞吉 - 蓬图瓦兹国家艺术学院,1996 年完成于意大利罗马美第奇别墅的驻留项目。在他漫长而卓著的艺术生涯中,欧托尼耶实验并拓展了多种冶金材料的用途,最知名的便是硫磺和玻璃。在1996 年欧托尼耶于美第奇别墅(Villa Medici) 驻留期间,他开始与穆拉诺玻璃技师一同创作,这段重要的经历引导他发掘了一个重要启示—— 玻璃优雅的外表却是一次粗暴创作过程的产物。这启发了欧托尼耶利用玻璃的柔韧和脆弱来隐喻人类的身体和生命之有限性。玻璃如同人的身体一样,美丽却易受损。欧托尼耶的雕塑承载了玻璃技师的身体痕迹,因为玻璃由他们组合、粉碎及触摸—— 某种程度上来说,刻意保留了玻璃受损或不完美的一面。
泽维尔·维扬 XAVIER VEILHAN
1963 年出生于法国,目前工作生活于法国巴黎。泽维尔的作品曾于全球诸多知名机构展出,包括凡尔赛宫、蓬皮杜艺术中心、斯特拉斯堡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日内瓦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等。2017 年,泽维尔代表法国参加第57 届威尼斯双年展,将法国馆改造成了《威尼斯工作室》。泽维尔反复向现代性的发明者和发明成果致敬,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内,纯艺术带有的跨学科属性为艺术向当代世界更深的探索创造了机会。